上期说到站桩下盘是拱桥结构,“如坐高凳”稳固轻松,两腿就是两条“凳腿”由大腿、膝盖、小腿、脚踝、脚组成,“凳腿”的作用就是如何才能站得轻松省力和持久自然。
有人就说“凳腿”应该成一条直线最省力,但是经过长期的进化,人的腿部作用不仅仅是站立,还有行走蹲起跑跳等作用,直线站立(如站军姿立正时)非常容易疲劳,肌肉尤其是关节部分处于紧张状况,气血流动也不畅,说明绷直腿部的站立是耗能而非省力,不适合站桩锻炼。因此我们可以把“凳腿”的问题归纳为:什么样的腿部组合最优?各部分的作用发挥得最好?
还得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,桩法中要求“曲中直”膝盖微曲不超足尖,腿的各部位的作用发挥充分,组合形成富有弹性的“腿弓”结构(图1),巧妙的应用拱桥原理合理把重量分配到腿部不同部位,“腿弓”结构最优,受力感更少,站桩就更轻松省力、持久自然。
“腿弓”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膝盖,大家都知道膝盖是腿部最脆弱的组件,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就是它,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的负荷随人体的运动和步态方式有很大的变化,膝关节站立位的静态受力(双足着地)为体重的0.43倍,而深蹲可达8倍(图2)。桩法要求的曲中直就是膝盖微曲圆通(图3),将锐角的力线转化为钝角,化解大腿与小腿相交给膝盖带来的力量,所以站桩膝盖弯曲角度不宜过大,不超足尖,实修训练中个人感觉膝盖垂直线落在足中心点至脚趾之间较合适。
“腿弓”结构形成后,关键就是要怎样做才能发挥其弓形结构的作用,实现提膝化劲、力沉足底。提膝是“腿弓”独特的要领,简单讲是膝盖以上的大腿肌肉(图4,也是腿部最强壮的肌肉)有向上的发力意识,膝盖以下的小腿肌肉有向下的发力意识,其实质是应用拱桥原理的力走圆弧,用膝盖周边肌肉化解集中在膝盖的交叉力,减轻膝盖髌骨的压力,各部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持 “腿弓”的弹性,能够有效的把重量从大腿传导到足底(图1)。
提膝化劲、力沉足底做到位了,是感觉不到有哪个部位更紧张用力的,更不会有严重的局部疼痛(如膝盖疼痛),而是会体会到 “腿弓”结构的整体效应,力量在一呼一吸中的流动,站得轻松省力和持久自然,标志着 “调身”中的下盘部分基本完成,站桩时间的的话因人而异,青壮年、身体条件较好者以每次1小时为线,高手另算。
欢迎分享交流站桩体悟和经验
#站桩##如何站桩不累#
图片
图1、腿弓结构与力量传导
图片
图2、膝盖负荷
图片
图3、圆通气顺
图片
图4、腿部肌肉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十大炒股软件最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